我们该如何证明上帝的存在?
我们该如何证明上帝的存在? “证明”上帝的存在其实真的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仅仅专注于提供逻辑严谨且又符合事实的明确陈述,以供每个人自己决定他们所愿意相信的。总会有人相信上帝的存在,也总会有人否定上帝的存在。我们也必须明白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无论我们提供多少的证明和依据,他们都不会相信上帝的存在。原因是他们不愿意去相信造物主或者说是维持万物的主的存在。他们也不愿意去想像有一天他们须要为他们在这个…
我们该如何证明上帝的存在? “证明”上帝的存在其实真的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仅仅专注于提供逻辑严谨且又符合事实的明确陈述,以供每个人自己决定他们所愿意相信的。总会有人相信上帝的存在,也总会有人否定上帝的存在。我们也必须明白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无论我们提供多少的证明和依据,他们都不会相信上帝的存在。原因是他们不愿意去相信造物主或者说是维持万物的主的存在。他们也不愿意去想像有一天他们须要为他们在这个…
为什么先知穆罕默德(愿主赐福之,并使其平安)在阿伊莎这么年轻的时候就娶了她? 我们理解先知ﷺ阿依莎的婚姻时,我们不能用我们的标准,不能用在2019年人们的标准去衡量1400多年前的事,反之亦然。当人们把1400年前的生活放到21世纪的语境中,就好像他们承认自己不了解历史背景,或者从未上过历史课。这太可悲了。 生活在公元7世纪。 我们根本不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在7世纪,人们不能保证能活到30岁。人们更早成熟,更早准备结婚。即使是几百年前,法定结婚年龄在10-14岁间。 美国上诉法院首席法官理查德·A·波斯纳(Richard A. Posner)写道:“本世纪以来,美国有关同意年龄的法律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多数州在19世纪制定了法定的适婚年龄,通常是10岁。”《美国性法律指南》(A Guide to America’s Sex Laws),理查德·A·波斯纳(Richard A. Posner)和凯瑟琳·B·西堡(Katharine B. Silbaugh)著,第44页。 公元7世纪的婚姻 早婚的做法在先知穆罕默德ﷺ和阿伊莎的时代并不是一件怪异之事。基督徒、犹太人和异教徒都是年龄很小时就结婚。 所以如果我们要批评先知默罕默德ﷺ和阿伊莎的婚姻,为什么我们不去指责英格兰国王约翰与12岁的伊莎贝拉的婚姻? 这就是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 教育和婚姻 我们当今的适婚结婚制定在18岁以后,其中一个很大的的原因取决于我们的教育体系。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上学到18岁,有时很会上学到这个年龄以后,有时还不到这个年龄。但是在18岁的时候,在西方社会,我们将有足够的教育,有可能进入社会——找份工作,了解工作原理,了解我们的政府。 但在那个时代,甚至仅仅一个世纪以前,教育是非常有限的。人们很早就知道他们要学什么。阿依莎在她结婚的时候已经完全接受了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在她所处的环境中,她不仅接受了全面的教育,还嫁给了一个能给她提供更多教育的男人。因此,她的婚姻有利于她的教育,而不是对教育的破坏。 因为她的婚姻,阿依莎莎成为了伊斯兰教最伟大的学者之一。我们今天对伊斯兰教的了解很多来自她的学识。 阿依莎的婚姻和她的意愿 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婚姻意愿。可悲的是,在阿依莎那个时代,大多数女性在婚姻中没有被征求意见。但是她是被征求意见了的,她答应了。因为在伊斯兰要求询问女性的婚姻意愿。 “信道的人们啊!你们不得强占妇女,当作遗产,也不得压迫她们,以便你们收回你们所给她们的一部分聘仪,除非她们作了明显的丑事。你们当善待她们。如果你们厌恶她们,(那末,你们应当忍受她们),因为,或许你们厌恶一件事,而真主在那件事中安置下许多福利 ”(高贵的古兰经4:19) 她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就和别人订婚了。因为没有征得她的同意,就取消了婚约。 成熟 除了完成了她的当代教育,得到了她的同意,阿依莎也达到了一个成熟的年龄。她很早就成熟了,在这个社会里,由于生活相当艰难,而且肯定很短暂,她不得不很早就成熟起来。如果婚姻没有发生,一旦达到成熟,我不确定我们作为一个物种会生存下来。 此外,我们知道阿依莎在她当时的情形中别人把她当作成年人来对待,,因为在伊斯兰教中,孩子是没有权利对婚姻或任何像婚礼合同这样的法律合同表达同意与否的意愿。一个人可以同意结婚说明她的年龄已经到达完全长大,这是她完全成熟和成年的标志,这是因人而异的,时代不同,社会也不同。 结合时代背景 我们不能用我们的标准来评判几百年前的人。如果我们说先知穆罕默德ﷺ阿依莎的婚姻是某种犯罪,就有点像说先知ﷺ很严厉,因为他不允许他的圣门弟子们开Twitter账号。这是荒谬的!我们必须把事情放到他们的背景中去考虑。 反之亦然,现如今,那些认为早婚是可以的穆斯林,他们显然已经失去了理智。我们发育成熟没有以前的人那么早,也没有那么小年龄就准备好结婚了。援引阿依莎的婚姻为例是一种严重的错误和对伊斯兰教的严重歪曲,因为他们没有考虑现在社会和以前社会的巨大差异。所有的事情都要考虑相应的社会背景。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赐福之,并使其平安)的生平简介 穆罕默德(愿主赐福之,并使其平安)是一个不懂读写,且广受尊重的人。公元570年,他出生在麦加城,那时基督教还没有在欧洲完全建立。他出生的最初几年里,他的父母就去世了。由于他父亲在他出生前就离世,他的叔叔,来自受到尊重的古来氏族的阿布塔立布收养了他。随着穆罕默德 ﷺ 一天天长大,他因为诚实,慷慨和真诚的性格而声名远播,人们由于信任他的能力而经常找他来为纠纷做仲裁。他的声誉和性格特征也促成了他的婚姻。在他25岁那年,他与海迪彻,一个他在商务中有过交往的寡妇,结婚了。从那时起,他成为了麦加城举足轻重且不言而信的一员。历史学家形容他为人温和而思虑周详。 穆罕默德 ﷺ 未满足于做为一个社会价值观中缺失真正宗教信仰的一员。他常常退省离开到希拉山洞,在近麦加城的安努尔山(光之山)的顶峰,沉思冥想。这已经成为他的一个习惯。 在他40岁那一年,当他正在退省的山洞沉思冥想时,穆罕默德 ﷺ到了真主通过天使吉卜利勒降世的第一条启示。这种降示,持续了23年,也就是尊贵的《古兰经》,真主的信息的完整的记录。它的第一条经文如下: “你应当奉你的创造主的名义而宣读,他曾用血块造人,你应当宣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高贵的《古兰经》96:1-5) 位於沙特的光之山(安努尔山)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他渐渐开始学习和相信,直到他完全确信这就是真理。 第一个相信他的人是海迪彻,她的支持和陪伴为先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慰籍与力量。他同时也赢得了亲朋好友的支持。 早期的讯息的最基本的主题是: 所有这些主题给了当时麦加盛行的极端唯物主义和偶像崇拜沉重的打击。因此,当他开始向别人传播这个讯息时,麦加排斥了他。他和他的为数不多的追随者遭受了严酷的刑罚,并且这种刑罚日益剧烈,在622年,真主给予他们命令让他们离开麦加,去朝北260哩远的麦地那生活。移居这一事件,标志了一个新纪元的开始,因此也成为穆斯林伊历的开端。在遭受压迫期间,穆罕默德(ﷺ从降世给他的其他先知,例如亚伯拉罕,约瑟夫和摩西的知识中汲取力量。他们中的每一个人也都曾遭受迫害和考验。 数年以后,经历了几场重大战斗,先知和他的追随者们得以回到麦加,并原谅了他们的敌人,巩固了伊斯兰的统治。到先知去世时,他63岁那年,阿拉伯地区绝大部分已经接受了伊斯兰,而在他去世后的一个世纪里,伊斯兰已经广为传播,向西传播到了西班牙,向东则到达中国。很明显,这个讯息不仅仅是局限在阿拉伯地区,它是降世给全人类的。 先知的言语行为(圣训)也是启示。圣训由先知的追随者和学者收集记录,数量将近1万条。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如下: “求知是每一个信士(男性和女性)必须要遵循的。” [伊本 马则] “移除道路上的一个有害物是一种善行。” [布哈里圣训集录穆斯林圣训集录] “那些不展示温柔和爱的人不要期待他们被温柔的对待。” [布哈里圣训集录] “崇拜安拉(真主),就像你可以看到他一样;即使你看不到他,他还是能看到你。”[布哈里圣训集录,穆斯林圣训集录] 虽然穆罕默德ﷺ,作为最后一位上帝的信使,被穆斯林深深的爱戴,思念和效仿,但他绝不是崇拜的对象。
归信伊斯兰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过程,你只需说: “我作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我作证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只要心怀诚信地说出上述宣言,你就是一名穆斯林。这一宣言被称为“作证言”。 在阿拉伯语中,“伊斯兰”的意思是“归顺”,它是从“和平”这个单词衍生出来的。因此,伊斯兰告诉我们,只有归顺唯一的造物主安拉,才能够获得内心的平和。“穆斯林”这个单词的意思是“归顺真主的人”。 伊斯兰不是新兴的宗教,因为“归顺真主”,即伊斯兰,是造物主认同的唯一宗教。为此,伊斯兰是唯一真实的“本来的宗教”,它是通过历代众使者所传达的永恒天启。 所有使者所传递的主要信息就是“万物非主,唯有真主”,众使者包括诺亚,亚伯拉罕,摩西,大卫,所罗门,施洗者约翰,耶稣……愿主赐福他们。 “在你之前,我所派遣的使者,都奉到我的启示,除我之外绝无应受崇拜的。所以你们应当崇拜我。”(高贵的《古兰经》21章:25节) 归信伊斯兰的益处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类永无满足,精神空洞。顺服真主,就能获得人人求之不得的内心中的平和。人类由两部分组成:身体和灵魂。身体从食物中吸收养分,而灵魂需要从与造物主的联系上获得满足。崇拜真主使灵魂充实美满。 “他们信道,他们的心境因记忆安拉而安静,真的,一切心境因记忆安拉而安静。”(高贵的《古兰经》13章:28节) 通过归信伊斯兰,一个人能够与真主建立个体化的、直接的联系。与造物主如此紧密的联系能够引导他学会面对今后两世中的挑战与考验。不论你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知道真主时刻与你同在,这是极大的慰藉,你可以全然托靠真主,让他替你解决危机。 “真的,安拉的朋友们,将来没有恐惧,也不忧愁。”(高贵的《古兰经》10章:62节) 归信伊斯兰,意味着你即将满足生命的意义。造物主创造人类,就是为了人类崇拜他。伊斯兰告诉人类崇拜真主的方式,告诉我们该如何接近他。 “我创造精灵和人类,只为要他们崇拜我。”(高贵的《古兰经》51章:56节) 一旦归信伊斯兰,之前所有的罪过都会被饶恕。新穆斯林就如同新生婴儿纯洁无暇。不论他之前犯过什么罪过,犯过几次,罪行多大,真主都会饶恕这些罪行。真主喜爱饶恕,哪怕人类都厌倦了祈求,真主却从不厌倦给予。 “(你说:)我的过份自害的众仆呀!你们对安拉的恩惠不要绝望,安拉必定赦宥一切罪过,他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高贵的《古兰经》39章:53节) 归信伊斯兰最大的益处是真主承诺的永恒的乐园(天堂)。进入天堂之人将享受永恒的快乐,不再遭受任何病痛与苦难。真主喜悦他们,他们也喜悦真主。在天堂中的快乐将是两眼未见,两耳未闻,未曾想象的。而天堂中的生活也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不仅仅是精神生活,而是物质的、真实的生活。 “人人都要尝死的滋味。在复活日,你们才得享受你们的完全的报酬。谁得远离火狱,而入乐园,谁已成功。今世的生活,只是虚幻的享受。”(高贵的《古兰经》3:185)
揭示头巾的奥秘 今日美国的穆斯林妇女正在重新探知一千四百多年前安拉最初降示给穆罕默德圣人(愿主赐福之,并使其平安),不搀民俗讹误的纯正伊斯兰信仰。因此,她们正在实际进行一项终身的自我探究,她们探究身为人、身为穆斯林、特别是身为穆斯林妇女的意义。披戴头巾是穆斯林妇女在信仰旅程中极重要的一个项目。 无论在穆斯林或非穆斯林群体中,今日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为什么穆斯林妇女披戴头巾?” 答案非常简单,穆斯林妇女披戴头巾是因为她们遵守安拉的规范: “先知啊!你应当对你的妻子、你的女儿和众穆民的妇女说,她们应当用外衣遮覆全身(当外出或于有男士的场合)。这样做更适于她们被人辨识(认出是贞洁妇女)而不受侵犯。安拉是至赦的,是至慈的。”(高贵的《古兰经》33:59) 穆斯林相信他们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遵从安拉颁降于高贵的《古兰经》中的指示和穆罕默德圣人ﷺ的教导去崇拜安拉。因此,妇女披戴头巾正是服从安拉的体现,此即披戴头巾的主要根源。 今日的媒体对伊斯兰和穆斯林充斥着以偏概全的论述,并时常对披戴头巾的穆斯林妇女加以有失公允的污蔑。若非将她们描绘成受压迫的,即是狂热份子和原教旨主义者,然而,这两项描述都是极尽误导且不正确的。此类的描述,不仅扭曲了穆斯林妇女对披戴头巾的执着,同时也抹杀了她们勇敢无畏的实践披戴头巾的信仰特征。尤有甚者,有些国家甚至立法禁戴头巾。一位由基督徒归信伊斯兰,名叫阿米娜的女士,在被问及有关此事时,她说:“要求我不戴头巾外出,就如同要求一位修女不穿上衣出门一样。此舉(立法禁戴頭巾)很令我驚異,我不禁要想,他们是否也主張耶稣的母亲玛利亚應當露出她的头发。” 另一项误解就是認為穆斯林妇女披戴头巾是出於被迫。但事实上,对广大的穆斯林妇女而言,此種觀點完全违背事实。其实,对她们来说下定决心披戴头巾,往往才是最困难的。 披戴头巾是一种端庄的举止 经过多日的沉思,且担懮家人或社会的负面反应及後果,最终决意戴上头巾,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披戴头巾完全是出於个人自愿的抉择,而此抉择實是出于體悟安拉诫命背后所隐含的智慧,及衷心盼望博取安拉喜悦而为。 另一位归信伊斯蘭的加拿大女士凯萨琳•布拉克表示:“对我来说,為披戴头巾下定決心遠比实际的披戴更為困难。感謝安拉,虽然偶而我也会遭遇到一些负面評论,但我對披戴头巾所带來的端莊感觉,深感喜悅。至于那些负面反应,反倒使我因能於公众前显示我的穆斯林身份而更感自豪。” 来自马里兰州洛克维尔市的法瑞哈女士说:“对我而言,披戴头巾是一项安拉的恩赐,它让我有机会更接近安拉。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披戴頭巾给了我一个表现穆斯林形像与特征的机会。” 披戴头巾是伊斯兰妇女的象征,伴随而来的则是更重大的责任。头巾不仅是一项服饰,更重要的是它对个人在公共场合的言行、举止、态度及仪容所代表的意义。披戴头巾实是内心崇敬安拉的外在体现—它象征着一种对虔诚的坚持。外在的头巾不外是内在德操的表征。其中的道理可经由穆斯林妇女的整体举止、行为、穿着、言谈等得到理解。身处于对伊斯兰和穆斯林充满错误认知的地区,穆斯林妇女可借披戴头巾的机会,展现出伊斯兰庄重的本质。 莎芭是纽泽西州罗格斯大学的研究生,她自十七岁起就认真的披戴头巾,而至今她仍觉得自己还在继续不断地学习头巾的内在涵意。她说:“我对头巾的最大体悟是,它不仅是一件头上的披巾,它更是于我内心的一层护罩。”她又说:“披戴头巾并不困难,更重要的是修持自己整体举止的端庄。” …